English

展望二十一世纪产学研合作的前景

1998-10-14 来源:光明日报 袁韶莹 杨瑰珍 我有话说

即将到来的21世纪,将是产业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。其变革之一就是产业界的跨国化。我们所说的产业界跨国化,是要根据各国的特殊国情,逐步地走向跨国经济。

在国内,必须进行改革,开创更有希望的新产业。对企业说来,如何活用研究开发投资,构建高效率的生产体系,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创收,这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战略。一个企业,应当对世界各国的劳动力价格、原材料价格、生产设备的质量与价格、关税、汇率、语言、教育水平等情况进行比较研究,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国家来生产最合适的产品。在创建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时,为了防止母国产业的空洞化,要重视具有独创性的基础研究,进行有远见的投资。同时,多国籍的企业是人类共同的课题,在环境、能源、粮食、人口等问题上都应当通过国际合作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。

跨国经济中,在产品阶段及试制阶段,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,单靠一家公司的力量,很难完成任务。所以,更应当结成产业、学校、研究所三结合的战略同盟。对产业界说来,必须重建与大学和国立研究机关的密切关系。

为了实现科教兴国,必须强化大学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,要提倡和促进对创办新产业的投资服务。对产业界说来,应当欢迎这一转轨期的到来,与此同时,应当把积极修正与高等教育、科研机关的关系当作自己的紧急课题。

当前,有必要促进产业界与大学对各自使命的相互理解。大学,是继承和创造文化的场所。同时担负着教育人、探索真理、进行科学研究的使命。在科学技术领域,应当着力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。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期望着大学向它们提供优秀的人才。为此,要经常互相直率地交流彼此的情况、课题需要和愿望。其次,有必要成立双方都积极参加的产学共同委员会,并建立起人才交流网。

大学和产业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,要积极开展关系到共同利益的活动。企业,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;大学,应当为企业的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场所。企业,应当从生产实际中找出需要研究的课题来,并欢迎大学的师生到企业去开展“联合攻关”的合作研究;大学,应当欢迎企业提出课题,欢迎企业的科研人员到大学去搞实验,并担负起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的责任。

为了适应新世纪、新的国际环境的需要,大学和产业界应当重新研究如何对待知识产权问题。对产业界说来,应与大学共同获得知识产权,并把它投入新产业的振兴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化中去。对大学说来,应当强化知识产权意识,提高对知识产权的热情,努力去争取知识产权。企业应当提供经费来确保知识产权不受损失,取得利用此项发明创造的优先仅。

综上所述,为了今后产学研合作事业的大发展,我们建议:

第一,在大学里建立企业的研究所。现在,大学可以购置进行尖端技术研究的设备,可是购入之后,该设备的维护、保养、维修往往成为老大难问题,而且其利用率往往很低,如果建立起来的是企业的研究所,由企业投资,购入的设备由产学研合作各方共同使用,共同管理,就会大大提高利用率,使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。

第二,在大学里建立以研究开发新工序为目的的示范工厂、情报产业的数据库及题录索引生产中心。这些设施,可以满足产业界对尖端技术研究的现实需要,有利于创造产学研合作的浓厚的气氛。

第三,设立产学研共同利用的投资服务中心,其目的是加强彼此的互相支援。然后,就可以在大学的周围建立“企业孵化器”或“尖端技术工业小区”等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